校本资源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搜索
 

闽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高二选考历史线上校本练习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2-28 23:58

闽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高二选考历史线上校本练习六

出卷:张朱球

1.有学者提出:“西周时期实行世官制,即社会统治阶层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组成,其中“士”属于社会的中低阶层,但是西周统治者的尚贤意识和任贤行为为“士”中贤者有才干的人向上流动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通过他人推荐、学校教育、在射礼中的突出表现、建立军功、自我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对材料观点概括最正确的是

A.世官制是唯一西周选官制度   B.“尚贤”、“任贤”是世官制的补充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学校教育是“士”向上流动重要渠道

2.(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模拟预测)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3.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 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 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4.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5.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6.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为察举特科,皆始于汉文帝,顾名思义,方正重在德行,文学重在文章,方正与文学之前都加贤良。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 B.黄老之学难以适应现实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 D.官员选拔注重个人品德

7.史载,公元前143年,西汉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6年时间过去了,各地并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都不举。这说明

A.西汉前期人才匮乏 B.贵族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C.儒学独尊尚待时日 D.豪强世族控制着选拔用人权

高二选考历史线上校本练习六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可知,材料现象反映了汉代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威望获得察访征召资格而谋取功名的心态,B项正确;题干反映读书人对声名的重视,但并非实质,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汉代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重学风气的盛行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乡邑称孝”,“知孝让”,“江巨孝”等信息,可知地方舆论对人才的选拔有很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的标准因素,排除B项;“支配”表述绝对,排除C项;“固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详解】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详解】根据“方正重在德行,文学重在文章,方正与文学之前都加贤良。”可得出在官员选拔方面强调官员的德行,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黄老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选官,没有体现地方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公元前143年,西汉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6年时间过去了,各地并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都不举”可知,西汉推行的以孝廉为标准的察举制成效不大。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沿袭了前代的选官制度,贵族具有选官优势。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以品行和才学,尤其是孝廉为主要选官标准,这就损害贵族的利益,遭到抵制,使得察举制成效不大。这说明当时贵族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很大,B项正确;“人才匮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儒学独尊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时,豪强世族没有完全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