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资源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搜索
 

闽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校本练习14

 二维码 1
发表时间:2024-07-10 16:19

闽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学期高地理校本练习14

  2024.05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的地区。在建成区内,土地权属和行政管理仍保留农村模式的片区称为城中村。中国某城市(图1)有多个城中村,房租低廉、租住率高。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该市多数城中村将陆续进行拆迁改造。据此完成1~3

 1.该市   

A. 外来人口少

B.城镇化水平高

C. 盛行西北风

D. 居住区在东部

2.下列城中村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居住地与就业地之间的距离)最远的是   

A. 甲村      B. 乙村

C. 丙村      D.丁村

3.若不考虑城中村大小及其内部建筑规模,下列城中村中拆迁成本最高的是   

A. 甲村      B.乙村      C. 丙村      D. 丁村

兴城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岸线漫长、沙滩广布。20世纪80年代,该地建成大批休闲度假区和疗养院,并出现大量家庭泳装作坊;90年代起,重工业衰落,而泳装产业快速发展,众多家庭作坊发展为泳装厂。目前,兴城聚集了超过1200家泳装生产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泳装生产基地,产品行销国内外。据此完成46

4.20世纪80年代,该地出现大量家庭泳装作坊主要得益于(   )

A. 漫长的海岸线      B. 旅游业的兴起      C. 劳动力价格低      D. 工业基础良好

5.推测促进20世纪90 年代该地泳装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是(   )

 A. 土地      B. 原料      C. 技术      D. 劳动力

6.目前众多泳装生产企业在兴城聚集主要是为了节省(   )

A. 地租成本      B. 运输成本      C. 营销成本      D. 研发成本

森特在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农场(47°N)内见到了奇特的埋木种植床。于是,他绘图记录了埋木种植床的排列和结构(图2)。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该地种植床底层需埋设大块原木是由于该地   

A.地温较低         B.森林广布          C.地表起伏大       D. 土壤养分少

8.该地埋木种植床的走向未与等高线平行。采用这种排列方式主要是为了   

A.保水             B.排水              C.保温             D. 防风

在埃及狄俄尼索斯古城遗址中,加龙神庙(29°24'N,30°25'E)位于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尽头。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沿着街道恰好从加龙神庙的正门垂直入射时,人们便会在庙前欢度一年一度的日光节。无独有偶,四川成都(30°05'N,102°54'E)的多条古街与加龙神庙   所在街道走向基本一致。据此完成9~10

9.人们在加龙神庙前欢度日光节的日期是   

A.3 月20 日前后      B.6 月21 日前后

C.9 月22日前后      D.12 月21 日前后

10.如今,当清晨第一缕阳光从加龙神庙正门垂直入射时,成都上述古街   

A. 当地时间约为13时                    B. 走向与太阳光线平行

 C. 行人的日影长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D. 西南面房屋临街外墙受阳光照射

75万年前,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图3)。在此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古长江溯源切穿黄陵背斜、袭夺古川江,且古金沙江南流受阻,改向东流,逐渐形成现今的长江干流。距今约1万年,受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云梦泽和彭蠡泽两大通江湖泊形成。距今约3000年,云梦泽和彭蠡泽逐渐消亡,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随之形成。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现象中,最适于佐证“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的是   

A. 背斜以东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B. 背斜以东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C. 背斜以西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D. 背斜以西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12.距今约1万年,两大通江湖泊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①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抬升 ②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沉降 ③海平面下降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推测云梦泽和彭蠡泽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干,上游来水量减少              B.地壳和海平面趋于稳定

C. 泥沙淤积,湖泊沼泽化严重              D. 人类围湖造田活动加剧

 降水在水循环过程中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部分,而绿水是被蒸发和蒸腾的部分。厄尔尼诺年夏季中国南涝北旱,而拉尼娜年则出现北涝南旱的情 形。S河流域位于中国南方地区,流域面积不足1万平方千米。图4示意S河流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的年降水量、蓝绿水占比。近30年来,S河流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据此完成14~16题。

14.S河流域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差异最小的是(   )

A. 下渗量           B. 蒸腾量            C. 地表径流量        D. 水汽输送量

15.与黄河流域相比,S河流域明显较小且两流域差异最大的是(   )

A. 厄尔尼诺年的绿水占比                 B. 拉尼娜年的绿水占比

C. 厄尔尼诺年的蓝水占比                 D. 拉尼娜年的蓝水占比

 16.近30年来,S河流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可明显提高(   )

A. 拉尼娜年的年降水量                   B. 厄尔尼诺年的年降水量

C. 拉尼娜年的绿水占比                   D. 厄尔尼诺年的蓝水占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河网密集。由于通航条件优越,渡船是明清时期该地区重要 的交通工具。图5示意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津渡(水陆交通运输的接驳点)分布。

简述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津渡分布特征的变化,并说明出现这些变化 的原因。(10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尤卡坦半岛(图6)海拔大多低于150米,广布喀斯特地貌,常年盛行东北风。玛雅文明 发源于该半岛,属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前后,玛雅人在该半岛南部采用米尔帕耕作法 (图7)种植玉米等作物,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半岛。玛雅文明兴盛时期,人口多达1600万。公 元800~900年,该半岛人口锐减,玛雅文明快速衰落;同期,中国等其他农业文明区早已迈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1)比较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砍伐的自然植被与栽培的人工植被特征。(4分)





(2)说明玛雅文明时期尤卡坦半岛种植作物后需要休耕的原因。(6分)






(3)分析与北部相比,尤卡坦半岛南部采用米尔帕耕作法种植作物的有利条件。(6分)






(4)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知识,推测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石冰川是一种沿谷地或坡地缓慢移动的冰岩混合体。它的上层多为碎石,底层为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乌连沟(图8)中段分布有石冰川,其表面有多个热融凹陷地貌。该地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8月(最热月)均温约10℃,每年5~6月易发泥石流。泥石流暴发前7天内,石冰川表面会出现一些小湖,泥石流暴发时湖泊消失。表1示意该地2013年5月27日和2014年6月11日泥石流暴发前7天R 观测点的气象资料。

 (1)解释乌连沟上述两次泥石流暴发前石冰川表面出现小湖的原因。(6分)









(2)比较乌连沟石冰川和冲沟的坡度大小,并分别指出石冰川和冲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的条件。(8分)






(3)说出乌连沟泥石流对该路段国道及过往车辆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6分)




厦门市 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B
D
C
A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A
D
C
B
A
C






二、非选择题:

17.(10分)

变化:分布密度增大,向东南方向扩展,并在局部出现集中分布。(4分)

原因: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在东南部形成新的土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土地需求增加,人口分布向东南扩展;渡船仍是该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若干区域中心,区际联系更紧密,渡河需求增强。(6分)

18.(22分)

(1)与原生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密度较小,植被覆盖率季节差异较大,植物结构较单一(4分)

(2)石灰岩成土缓慢,土壤瘠薄;种植区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且生物循环快。作物种植后径流侵蚀增强,土壤养分流失加快。(6分)

(3)靠近河流,灌溉便利;东北风受地形抬升明显,降水较多;植被较茂密且更新快,烧荒后草木灰多,休耕时间较短。(6分)

(4)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人口快速增长使粮食需求量增大,休耕时间缩短,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加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粮食单产下降,引发饥荒、战争等,促使人口大量外迁。(6分)

19.(20分)

(1)海拔高,积雪厚。泥石流暴发前气温骤升,融雪在石冰川表面凹陷处积水成湖;石冰川底层冰川阻碍积水下渗。(6分)

(2)与冲沟区相比,石冰川区坡度较缓。(2分)

石冰川区提供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大量的水;冲沟区提供泥石流的通道。(6分)

(3)危害:掩埋道路;中断车辆通行。(2分)

措施: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在公路旁修建拦挡坝;在石冰川末端修建排水沟。(4分)




厦门市 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

地理科评分标准

17.(10分)

变化:分布密度增大,向东南方向扩展,并在局部出现集中分布。(4分)

原因: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在东南部形成新的土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土地需求增加,人口分布向东南扩展;渡船仍是该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若干区域中心,区际联系更紧密,渡河需求增强。(6分)

评分细则:本题分为两部分,其中“变化”部分4分,“原因”部分6分,共10分。

变化:有3个得分点,每点2分,任答2点即得4分。

①分布密度增大(或答“数量增多”,2分);

②向东南方向扩展(或答“范围扩大”“分布重心向东南移动”“东部和南部数量增加多”,2分);

③在局部出现集中分布(2分)。

原因:有9个得分点,每点1分,任答6点即得6分。

①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在东南部形成新的土地(或答“三角洲面积扩大”,1分);

②人口的增长(1分);

③人口对土地需求增加(或答“人地矛盾加剧”,1分);

④人口分布向东南扩展(或答“人口分布范围扩大”“在东南部形成新的聚落”,1分);

⑤渡船仍是该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1分);

⑥经济的发展(或答“生产力水平提升”“区域的开发”,1分);

⑦形成若干区域中心(1分);

⑧区际联系更紧密(1分);

⑨渡河需求增强(或答“运输需求量提高”,1分)。

18(1) 与原生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密度较小,植被覆盖率季节差异较大,植物结构较单一

。(4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3个得分点,每点2分,任答2点即得4分。若考生从“与人工植被相比,原生植被:……”进行表述,或分别描述原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特征,亦可参照要点评分;未指名具体对象的,如“植被密度小”,不得分。

与原生植被相比,人工植被:

①密度较小(或答“植被覆盖率较低”“生物量较小”“高度较低”,2分);②植被覆盖率季节差异较大(2分):

③植物结构较单一(或答“植物种类少”“以禾本植物为主”“垂直结构较简单”,2分)。

(2)该半岛为石灰岩地区,土壤瘠薄;种植区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且生物循环快。作

物种植后径流侵蚀增强,土壤养分流失加快。(6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6个得分点,每点1分,共6分。

①该半岛为石灰岩地区(或答“喀斯特/岩溶地貌广布”,1分);

土壤瘠薄(或答“土层薄”“成土缓慢”“土壤肥力低”“土壤养分少”,1分);②种植区高温多雨(或答“气温高”“水热条件优越”,1分);淋溶作用强(1分);

生物循环快(或答“植物生长快”“复种指数高”,1分)。

③作物种植后径流侵蚀增强(或答“植被覆盖率降低”“凋落物减少”“耕作会疏松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径流的截流作用减弱”“土壤养分流失加快”,1分) 。

(3)靠近河流,灌溉便利;东北风受地形抬升明显,降水较多;植被较茂密且更新快,

烧荒后草木灰多,休耕时间较短。(6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6个得分点,每点1分,共6分。

①靠近河流(或答“河流多”“河网密度大”,1分);灌溉便利(或答“水源充足”,1分);

②东北风受地形抬升明显(或答“盛行东北风”“地势南高北低”,1分);降水较多(或答“多地形雨”,1分);

③植被较茂密(或答“植被更新快”,1分);

烧荒后草木灰多(或答“休耕时间较短”,1分)。

(4)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使粮食需求量增大,休耕时间缩短,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加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粮食单产下降,引发饥荒、战争等,促使人口大量外迁。(6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8个得分点,每点1分,任答6点即得6分。

①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或答“技术发展水平低”,1分);

②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提高(或答“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有限”,1分)。

③人口快速增长(1分);

④粮食需求量增大(或答“耕地需求增大”,1分);

⑤休耕时间缩短(或答“种植强度提高”,1分);

⑥植被破坏加剧(或答“水土流失加重”“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宜耕地减少”“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减弱”“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1分);

⑦粮食单产下降(或答“粮食减产”“粮食供不应求”“人口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分);

⑧引发战争(或答“出现饥荒”“促使人口大量外迁”“出现大量人口死亡”,1分)。

19(1)海拔高,积雪厚。泥石流暴发前气温骤升,融雪在石冰川表面凹陷处积水成湖;石冰川底层冰川阻碍积水下渗。(6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6个得分点,每点1分,共6分。

①海拔高(或答“气温低”“冬季长”,1分);

积雪厚(或答“降雪较多”,1分)。

②泥石流暴发前气温骤升(1分);

石冰川表面有凹陷(1分);

融雪积水成湖(或答“有大量积雪融水”,1分);

③石冰川底层冰川阻碍积水下渗(或答“蒸发弱”“水量收入大于支出”,1分)。

(2)与冲沟区相比,石冰川区坡度较缓。(2分)

石冰川区提供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大量的水;冲沟区提供泥石流的通道。(6分)

评分细则:本题有4个得分点,每点2分,共8分。

与冲沟区相比,石冰川区坡度较缓(或答“坡度小”,2分);

石冰川区提供丰富的松散物质/碎屑物(2分)和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水流(2分);

冲沟区提供泥石流的通道(或答“陡峻的地形”“陡峻的沟谷”,2分)。

(3)危害:掩埋道路;中断车辆通行。(2分)

措施: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在公路旁修建拦挡坝;在石冰川末端修建排水沟。(4分)

原因:有2个得分点,每点1分,共2分。

①掩埋道路(或答“冲毁道路”“(堆积物阻塞然乌湖,湖水外溢造成)部分路段被淹/路面积水”,1分);

②中断车辆通行(或答“损毁车辆”“影响行车安全”,1分)。

措施:有3个得分点,每点2分,任答2点即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满分不超过4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①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或答“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发布泥石流灾害信息”,2分);

②在公路旁修建拦挡坝(或答“修建砌石或混凝土挡渣”“建设护坡工程”,2分);

③在石冰川末端修建排水沟(或答“建设疏排水工程”,2分)。